连深圳都没救活柔宇科技更别说华为了!
深圳市曾紧急救援,甚至组建了柔宇专项应对小组,解决柔宇危机,但最终,这家号称柔性屏技术远超韩国三星的深圳企业,还是没有逃过失败的命运。
今天笔者就用这篇长文,带大家一探这场柔宇大败局。文章略长,但很值得阅读,因为柔宇的失败已成为中国产业经济史上的一个重大案例。
柔宇创始人刘自鸿被称为“天才少年”,17岁时以江西省抚州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并在电子工程系获得了学士与硕士学位。
23岁的刘自鸿前往美国深造,26岁就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他读完博士的速度创造了校史,成为当时读博士用时最短的华人学生。
名校光环加身的刘自鸿,在博士毕业后进入了美国顶尖科技公司IBM,成为了IBM位于纽约的全球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与研究科学家。
而他的学术成果也非常丰硕,在主流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量论文,还获得了包括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国际材料研究协会(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国际电子显示技术会议等组织颁发的科研奖项。
如果按照华人科学家在美国以往的发展路线,他会在IBM或其他顶尖科技公司、知名大学里寻求研究领域的突破,但2008年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强势崛起,中国的时代机遇似乎成为左右刘自鸿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2年,刘自鸿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从当时所有科学技术人才都无限向往的IBM公司离职,回国创业,与他合伙的还有两名清华、斯坦福校友魏鹏、樊俊超。
根据后来刘自鸿多次的媒体采访,他觉得自身归国的原因是希望借助自己的研发成果,推动中国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
作为一名成长于中国、受教育于世界一流学府的科学家,当时的他对中国的创新能力充满信心,希望能把最前沿的科技带回国内。
其实,刘自鸿的研究领域是屏幕显示技术,而更加具体地来说,他研发的是柔性屏(Flexible Display)技术。
柔性屏是一种能够弯曲、折叠甚至卷曲的显示屏幕,如今华为的Mate XT三折叠手机就使用了类似的屏幕技术。
与以往传统刚性屏幕不同,柔性屏采用柔性材料取代传统的玻璃基板,并采取了特殊的显示技术,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轻薄、可弯曲和抗冲击等特点,在10年前就开始大规模应用在消费电子类产品上,如今最常见的应用除了华为、三星的折叠屏手机,还有诸如三星曲屏幕手表Galaxy Watch、努比亚阿尔法手表、LG Signature OLED TV R电视等。
回到2012年,创业初期,刘自鸿和他的伙伴们在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的重镇广东深圳,开启了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但日后他万万没想到,骨感的现实给自己单纯的梦想上了一课。
从互联网到半导体芯片,再到手机通讯、无人机技术,这些现在我们熟知的科技成果都是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冷战,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以军事部门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民营单位,共同参与研发而产生的。
冷战早期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就开始提出对“电子纸”显示屏在军事用途上的科学技术研究需求。1974年,美国施乐公司(Xerox)正式提出了“电子纸”概念,这便是柔性显示技术的雏形。
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初,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开始被提出,并逐渐进入产品研制阶段。
当时来自摄影技术公司柯达的研究员邓青云(Ching W. Tang)和史蒂文·范史莱克(Steven Van Slyke)在1979年开发了双层OLED结构。这一技术为柔性OLED显示屏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因为OLED自发光且无需背光板,很适合用于轻薄和柔性的屏幕。
经过十年的研发,1990年代初期,人类的第一块柔性OLED屏幕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诞生,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制造出的这块OLED柔性显示屏使用了塑料基板代替传统玻璃基板,实现了理想状态下的柔性化显示,至此“电子纸”的构想得已实现。
但此时一切还都停留在实验室中,“电子纸”与OLED柔性屏由于昂贵的造价,距离商业化的落地实践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90年代的美国,正陷入一场对日本的贸易与科技战争中,日本逐渐败下阵来,经济提高速度大幅放缓,甚至失速地陷入了经济停滞的二十年,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反而大大利好了韩国的经济与科技产业。
70年代存储芯片的霸主是美国,代表性公司就是如今生产CPU电脑中央处理器的英特尔公司,而它早期的收入大多数来源于于制造DRAM存储芯片,但这项技术并不算尖端,且需要大量电子制造的工作,因此不久后,美国制霸的DRAM产品就开始转移到了日本生产。
日本也在70年代末期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DRAM芯片的第一制造大国,80年代美日科技战中,日本半导体产业遭遇重创,DRAM产业又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到90年代,逆周期赌博式投资半导体产业的韩国开始取代日本成为新的DRAM存储芯片霸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韩国公司就是三星。
韩国也从90年代开始,借助电子产业、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大发展,逐渐长成了一个经济与科技的强国。
1996年,三星集团掌门人李建熙找到了当时三星电子负责半导体业务的干将金奇南,希望他推动三星在半导体制造细致划分领域显示屏幕技术上的突破。
当时全世界内,显示技术正从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RT)向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过渡,正走向科学技术创新前沿的韩国人意识到结合OLED的柔性屏幕显示技术或将在未来有一席之地。
因此,韩国三星迅速决定启动OLED与柔性屏幕研发项目,李健熙对这块业务的布局在日后成为左右三星在显示屏幕霸业的关键,而金奇南更借此机会,在日后掌舵三星业务,并更进一步地成为了韩国国家工程院院长与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进入21世纪,日本索尼公司居然率先在2004年展示出了基于OLED技术的柔性显示屏原型,这块屏幕可以弯曲,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虽然索尼并未迅速实现商业化,但这件事为未来柔性OLED屏的研发开创了方向,而日本的老对手韩国正看在眼里。
2002年,三星就已经研发出了自己的OLED屏幕,但在柔性屏幕技术上,三星显然是落后于日本索尼的,三星集团此时加速研发部署,内部三星先进技术研究所(SAIT)正在联手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三方合作加快OLED显示研发技术。
而当时的中国在显示技术上还显得很落后,包括2004年国内大厂TCL居然花费超3亿欧元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这家欧洲企业还在生产“大”的阴极射线管(CRT)技术的电视机,日后TCL也因为重金收购了落后技术而陷入发展停滞期。
相较之下,三星在OLED技术研发上高歌猛进,到2007年,三星OLED屏幕慢慢的开始大规模生产。
2013年,三星推出了Galaxy Round手机,这是世界上首款具备轻微弯曲屏幕的智能手机,微弯曲屏幕正是使用了三星的OLED柔性屏技术。
而当时的韩国已拿下全球显示面板近50%的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在电子设备屏幕领域,韩国三星一骑绝尘。
三星柔性屏使用的技术路径是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采用超薄聚酰亚胺(PI)基板,开发出可弯曲、折叠的显示屏,慢慢又增加了超薄柔性玻璃(Ultra-Thin Glass,UTG)技术,提升了屏幕的耐用性和平整度。
2013年,就在韩国三星用自己的技术推出首款柔性屏手机Galaxy Round的同时,在中国深圳,华人科学家刘自鸿创立的柔宇科技完成了第二次的融资。
深圳的深创投与松禾资本继续领投,大名鼎鼎的风投鼻祖IDG资本也加入其中,这次柔宇融资金额达到数千万美元。
在资本加持下,专研柔性显示技术的刘自鸿要走出一条与韩国完全差异化的新技术路线。
柔宇科技的屏幕背板采取了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日后刘自鸿不断重申,柔宇的柔性屏才是真正的柔性屏幕。与韩国三星、LG以及中国本土的显示面板王者京东方等主流厂商采用的LTPS背板技术相比,柔宇的原创技术能降低设备的投资成本,提高全柔性屏的良品率。
所谓LTPS ,指低温多晶硅技术,是为OLED屏幕服务的技术之一,用来制造显示屏的背板,而背板是显示屏的基础,用于驱动像素点。
低温多晶硅技术通过激光退火工艺,将非晶硅转化为多晶硅,使其具备更高的电子迁移率。这就能使显示屏支持更高的分辨率和刷新率,并且比传统的非晶硅技术耗电量更低,更加有助于韩系产品轻薄的设计风格。
而刘自鸿自主研发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采用非硅材料作为电子迁移层,避免了传统硅基工艺对温度和基板材料的限制,该技术所做出来的柔性屏幕背板,相比低温多晶硅技术(LTPS)屏幕更轻薄柔软,支持大角度弯折,且因为不需要硅材料,工艺温度只需要100度左右,远低于LTPS的300度,所以降低了材料与生产的成本。
正是因为柔宇的柔性屏更柔、弯折幅度更大,所以在刘自鸿看来,三星技术流派下的产品,最多算是曲屏,距离真正的柔性屏定义差很远。
2014年8月,柔宇科技发布全球最轻薄、可直接用于智能手机领域的彩色AMOLED柔性显示器,厚度只有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刷新了显示屏厚度的最薄纪录。这一年,虽然进一步打响了柔宇的知名度,但它的产品只是一块尴尬的屏而已。
其实,技术是需要找到具体的商业落地场景的,三星在手机、电视等电子科技类产品领域耕耘数十年,早已布局了自己丰富的产品营销售卖与服务网络,积累了大量消费者与用户,这家韩国公司在商业化上的优势远高于任何一家电子科技公司。
柔宇就算从技术上看,似乎有优势,但其最大的短板就在于没有实际的电子科技类产品与落地场景。
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时任国家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而顺应这股大潮,柔宇科技在自研柔性显示屏技术上一骑绝尘,成为国内技术最领先的公司。
2017年,在进一步获得了中信资本、浦发银行、前海母基金等机构的投资后,柔宇科技估值已超200亿元,这让早期没有投成柔宇的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非常痛苦。
作为当时投资界的话题人物、新东方三剑客之一的徐小平曾说,2012年刘自鸿找我要3000万美元融资,我觉得太贵就没投了。
徐小平的惋惜是当时中国投资界的共识,资本们都认为,刘自鸿是这样的领域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柔宇科技必成大器。
2018年,柔宇研发的全球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柔性屏大规模量产线在总部深圳正式投产,而此时的刘自鸿有着更大的野心。
既然自己的柔性屏技术比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好,且差就差在自己不存在产品落地,那么要不然柔宇就转型,从一家专注研发柔性显示技术的公司转向造手机等电子产品。
2017年贾跃亭的乐视手机因财务危机,暴雷退出市场,这件事也带崩了合作方酷派,这家曾与中兴、华为、联想并称为“中华酷联”的手机大厂,最终在2017年之后走向倒闭。
2018年刘德华代言的老品牌金立因资金链断裂破产,一年后,“红衣教主”周鸿祎的360手机、小辣椒手机等也纷纷宣告失败,联想“体制内创业”的ZUK手机被联想集团接管,刘作虎创立的一加手机日后也被OPPO集团收回,成为子品牌。
2017年,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柔宇首发可卷曲穿戴手机原型FlexPhone,并获得了当年的创新大奖。
自信满满的刘自鸿再接再厉,2018年10月31日,正式对外发布可折叠的柔性手机“柔派”,当时他的目标是抢三星、苹果,甚至是华为的高端机市场份额。
柔宇自研的屏幕技术,取了一个极具特点的中文名“蝉翼”柔性屏,并且定向开发了手机照相技术,基于安卓定制了自己的OS操作系统water,搭载美国高通的高端芯片。
彼时,大部分厂商采纳的曲面屏技术还在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中,而柔派手机可以弯曲折叠的柔性屏更是一项颠覆认知的新技术,柔宇的产品一时间风头无两,媒体纷纷报道,话题不断。
而此时的柔宇科技背后也出现了更多的资本势力,包括央企中国保利集团旗下的保利资本,这不仅将柔宇估值推上300亿,更给了此前毫无造手机经验的刘自鸿更大的信心。
产品发布后,柔宇并未专注于产品的产业化,反而突然转向资本化之路,伴随着投资柔宇的资本的退出压力和公司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压力,柔宇科技在2019年科创板正式对外发布时,申请IPO,希望登陆科创板上市。
在柔宇第一代柔派手机发布后的一年,全球折叠屏手机的总出货量爆出,数据不足100万台,那柔宇分走了多少呢?
有媒体统计,2019 年 4 月,柔宇宣布第一批柔派手机售罄,但当时其网店在天猫的销量不足700 台。所以,大概率柔派手机是雷声大雨点小,销量未掀起波澜。
2020年3月25日,刘自鸿又发布了第二代产品柔派2,号称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最大亮点就是自研的蝉翼二代柔性屏。
柔宇科技的经营销售团队甚至喊出口号:柔派手机等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折叠下一个十年。
如今想一想,这样的产品营销概念很超前,与华为高端三折叠手机的特点一模一样。
那年,柔宇不仅发布了第二代柔派手机,还相继发布了智能手写本、3D头戴影院等多款产品,并推动公司登陆科创板,计划募资144亿元。
但在各方压力下,柔宇上市计划的招股书所披露的数据,却拉开了其大败局的序幕。
数据显示,2017-2019年,柔宇科技的营收分别只有6472.67万元、1.09亿元、2.27亿元,但同期亏损却高达3.59亿元、8.02亿元和10.73亿元,大有越亏越猛的趋势。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有媒体统计了其中的消费者产品平均价格和总销售额,分析认为柔派手机在 2019 – 2020年上半年的总销量不会超过 3 万部,这远低于三星当时的Galaxy Fold、华为 Mate X 等同类产品。
而柔派二代手机在京东上线万,预售前两天,在京东的预约用户就接近30万人,不过柔派2手机在天猫上的柔宇产品旗舰店月成交数仅有190笔。这些迷惑的数字引来了不少人对其无法披露的手机销量的质疑。
柔宇手机产品惨淡的销量被揭发后,别的产品包括电子书、书写本在内的产品,销量也被发现实在是很一般,甚至不少产品已在淘宝等渠道以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价格进行抛售,可以说柔宇根本就没有核心的拳头产品,巨额的亏损理所应当。
事实上,在还未发布第二代手机产品的2019年下半年开始,刘自鸿、樊俊超等多位柔宇核心高管,已为柔宇公司借钱周转,可见柔宇缺钱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2020年,眼见自家手机卖不动的刘自鸿终于找到了一些外部客户,来填补公司to B的业务,其中就包括已被美国打压的中兴,但中兴电子产品的销量与品牌认知也早已没落。
因为最高峰时候,估值500亿的这家独角兽,慢慢的开始欠员工薪水了,原本千人规模的公司,员工一多半都陆续离职了,请来的原联想集团高管也难以盘活公司。
因为股东结构中存在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三类股东,这在科创板上市审核中被视为不合规因素,叠加财务、运营数据的惨淡与监管层对科创板上市企业审核趋严,最终,柔宇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至此,刘自鸿等人被限制高消费,科学家成为老赖,柔宇危机爆发,企业走向衰败。
奇怪了,柔宇不是号称在自主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加持下,其柔性屏才是世界上真正的柔性屏吗?为何会走向衰败呢?
如果翻看柔宇的客户名单,我们会发现,在它申请上市时,其主要客户名单上没有一点一家大型手机生产厂商如OV、小米、华为等,反而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Vertu、空中客车、路易威登、泸州老窖、东方演艺集团、格力电器等企业。但根据媒体披露,实际上,2017-2020上半年,这些客户并未出现在柔宇科技的前五大客户名单中。
而其招股书显示的占柔宇年度销售总额比重两位数以上的客户,包括广东佰成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壹梁实业、上海松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等,大多都是规模小,成立时间很短且人员规模小于50人的新公司。
那是不是柔宇自己造手机,to C直接针对消费者的模式,就损害了to B模式,丧失了为华米OV等大厂供屏的机会呢?
首先,韩国三星所押注的柔性屏方案低温多晶硅技术(LTPS),造出来的屏幕在当时的弯折幅度上来说确实不如柔宇科技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
但是三星凭借手机销售量巨大的优势,经过多年优化,实现了高良品率和低成本的量产,满足市场需求,这背后是三星完善的生产线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体现。
而柔宇呢?其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生产背板,在量产过程中面临良品率和成本等问题,柔宇还选择了自建生产线,而非与国内大型显示面板厂商合作,投入巨大。
2015年,产线规划上线,经历了数次投产延期后终于在2018年6月才实现投产。
2019年时刘自鸿表示,该条生产线万片/年,二期投产后,满产产能大概是5000万片/年,相比之下,柔宇2019年全柔性显示屏产量仅为31.4036万小片。
机构UBI Research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柔性OLED显示屏幕产量约为1.49亿片,其中三星的市场占有率为78%,中国大厂京东方则占8%。而柔宇2019年的31万片产能,全球占比仅为0.28%。
就这样的生产能力,幸亏自家柔派手机卖不出去,要不然屏幕都供应不上,而就算中国头部手机生产厂商选择与柔宇合作,柔宇更没这个产能大规模供货,满足“华米OV们”动不动就几百万、上千万的销量。
当时还有统计,2018-2019两年,柔宇共生产的32万片全柔性显示屏,只卖出5万多片,剩下全是库存,如此高的库存,也导致2020年无法继续生产,再叠加疫情的突然来袭,柔宇雪上加霜。
2022年柔宇危机爆发后,号称“A股最危险的女人”,揭发蓝田案债务危机、乐视骗局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在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连发两篇文章为柔宇科技发声,她喊道:“一旦柔宇破产,损失在多少年内都挽回不了。”
柔宇再不行,还有3000多个专利技术在手,深圳从一开始就重点扶持柔宇,若如今放任其自由落体般地走向失败,实在太可惜了。
因此,2022年危机爆发后,深圳方面帮忙统筹协调,有新闻媒体报道,2023年8月,深圳市成立了柔宇科技专项小组,希望柔宇能引入国资,盘活企业。但可惜的是2024年11月中旬,深圳中院还是最终裁定,柔宇科技破产。
时间再次回到2022年,力挺柔宇的刘姝威曾透露:华为曾在柔宇科技初创时期,提出投资柔宇科技,专门为华为供应柔性屏,但柔宇科技却拒绝了华为。
随后华为紧急辟谣,认定这一说法为误传,但无论是刘姝威为引发关注、救援柔宇而捏造此事,还是另有其他不可告人的故事,这都从侧面反映出了某些柔宇失败的必然性,连深圳都没救活柔宇科技,更别说华为了!
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的选择失误、产能问题、管理决策失误、商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等,这一些因素共振之下,上演了这场深圳都救不活的柔宇大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