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的三张照片[组图]
“我们现在都是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微观察·习的三张照片)
舆论声里有惊叹,“强劲复苏的中国,逆势而上锐不可当”;也有追问,从“中国为什么能”探寻行稳致远的答案。
熙来攘往的万千视角,拼叠了极不平凡而波澜壮阔的中国图景。去年秋天,习在一次会议上有感而发:“我们现在都是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势浩浩荡荡。一件件事正在验证,我们正在经历。
“危”“机”叠加,“时”“势”变迁。新的历史方位上,“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攸关民族前途命运。
中流击水,惊涛骇浪仍从容。循着习足迹,摘选过往的三张照片,可见微知著。
第一张照片,拍摄于一年前,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10多年前,在那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深意不只在山水。就在浙江之行前几日,党中央召开会议,明确要求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生态意义,亦是经济社会意义,指向的是绿色发展之路。
“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习指出,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下,更要稳住阵脚,不能重走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不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捡到筐里都是菜。
去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一季度GDP颇受关注,那是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首次负增长。如何加速度爬坡过坎,脚下有捷径也有坦途。中国着眼长远。习在之后“下团组”时对发展导向一锤定音:
“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我们实事求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提高速度具体目标”;“如果我们硬性定一个,那着眼点就会变成强刺激、抓增长率了,这样不符合我们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宗旨”。
到了今年全国两会,再次谈及这一话题:“我们定今年经济提高速度预期目标时留有余地,这样做才能够把更多精力用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上。”
打胜仗,首先要有正确战略策略。回望那段风云激荡,发展理念的先导性至关重要。文件、会议、调研,习始终在思考、在判断、在谋划。赴各地考察调研,他牵挂中国怎么走,更在把脉、指引每个地方、每个区域在新形势下的方位和着力点,如何在一盘棋的大局下取舍、优化。
饱含“绿色含金量”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方面面。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随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日渐明朗。
去年4月,习审时度势作出战略判断,首次提出新发展格局;到了秋天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新发展格局定调为未来5年乃至15年的路径选择,成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第二张照片,拍摄于去年3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向前追溯,这一年2月下旬,统筹推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召开。疫情,关乎生命;经济,关系生计。习面对17万名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阐述“统筹推进”的谋棋布子。越是千头万绪,越要善用“十个指头弹钢琴”。
去年秋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披露一个细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3月成立文件起草组。习担任组长,并在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员会议上提出38个重大问题。
以上三件事,都发生在去年二三月。风和日丽的今天,那些惊心动魄已渐行渐远,却镌刻史册留下了不会磨灭的印记。关系复兴大业的一桩桩、一件件,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为中国发展赢得了历史主动。任凭风浪起,任何困难不能阻挡民族复兴的脚步。
到了四五月份、六七月份,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一些人对疫情防控稍有松懈的时候,习一再敲响警钟。“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越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越要慎终如始,越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而今端详2021年一季度数据,正是得益于彼时的居安思危,没再次出现大面积的疫情反复,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在治理如此大一个国家的过程中,贯穿始终。2018年1月,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就提到如果发生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我们怎么办?”“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也是亲自谋划和敲定的。
在实践中逐渐完备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中间还包括粮食安全。习多次强调,“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粮食安全一定要警钟长鸣,不能轻言粮食已经过关了。”这份未雨绸缪,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见到了成效。评价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们国家社会从始至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惊涛骇浪前,风疾雨骤中,沧海横流时,更见磐石之稳。习的叮嘱饱含深意:“我们要充分估计困难,更要坚定信心,百折不挠”。
第三张照片,是习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到湖北代表团参加审议。“我提出,湖北代表团一定得来一下。”
两个月前赴武汉的场景历历在目,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地按下“暂停键”。从雨雪纷飞到春暖花开再到蝉鸣萤飞,习始终关注着那里的点点滴滴,在去年秋冬的一次会议上,讲起新闻里看到武汉街头,语气透着欣喜。重现人烟浩穰的繁华,那是偌大的中国对“热干面”共同的期盼。
时间见证前行,见证一场场硬仗,是如何从艰苦卓绝的坚守、从慷慨悲壮的斗争,走向一个个胜利的。回眸那些日子,万千风险、可歌可泣、气贯长虹……“这不是一时之运,有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有理由自信。习多次提到“三个率先”。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稳步的增长由负转正。这每一件事情,包括正在做的事情,放眼全球就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习指出,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疫情防控期间,已经在考量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到武汉的社区,谋划着如何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在北京的医院,调研疫情防控的同时也酝酿着下一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解题之路。
14亿人口,经济总量超过百万亿元,“逆风逆水”的大环境下中国怎么走,世界在瞩目。
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公布的这一天,工厂机器仍在轰鸣,校园课堂依然是书声琅琅,科学技术创新并未止步。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一季度90个日夜晨昏,只是2021年的开局,是“十四五”开局,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它也是新发展阶段更长坐标轴的开端,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历史会记住这段时光。习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就没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习首提“国之大者”,是在去年4月,在“碧嶂插遥天”的秦岭深处。此后,多次语重心长嘱咐:“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心怀‘国之大者’,逐步的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